在康乐园以艺术之名关照生命 | 生命刻度:父亲的30219天 展览开展
2025年6月22日,由中山大学中国文化与心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生命刻度:父亲的30219天》展览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高利士屋开幕,该展览是“康乐园313艺术家驻访项目”的首位受邀艺术家黎朗的个展,由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策展,通过摄影、书写、现场行为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对父亲一生的追忆与想象,探索心理、艺术与文化的跨界对话。
一、心理与艺术:对生命的温柔关照
郑梓煜介绍,“康乐园313艺术家驻访计划”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使艺术成为触及内心、激发感受与引发生命反思的桥梁,这与中山大学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注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理念契合。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评价黎朗的作品是“心对心”的,他以个人生命经验出发,用独特方式关照亲情与生命,从而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质感与意义。“艺术家以时间换时间的劳作来标记生命的刻度,提醒了我们生命的有限性。”中国文化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桦教授说,“有限的片刻因为承载了记忆与情感而变得无限,成为我们面对苦痛时的意义支撑。”
二、时间劳作与生命刻度
展览由摄影、手写文字、影像作品等多种媒介构成,是黎朗以近乎执拗的方式,对其父亲一生的追溯。创作的内驱力源自艺术家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惊觉自己对他的人生知之甚少,而书写的灵感则源自安葬父亲后对墓碑的凝视——墓碑上一截短短的横杠连接起生卒年份,便概括了逝者的一生,在黎朗看来是一种过于虚渺的略写。于是,他开始试图“写下父亲在世的每一天”,从1927年12月3日到2010年8月27日,共30219天。“我愿意去计算父亲到底生活了多少天,因为这对他来说很重要。”一张照片往往要写两个月,书写本身成为他重新丈量亲情、回望生命的方式。其中一张拍摄于1941年9月18日的黑白肖像,是黎朗能找到的父亲最早的一张照片——一张少年时期送给远在异地哥哥的留影,画面上的父亲稚嫩清秀,斑驳相纸的一角,用毛笔写着“1941.9.18”。这个日期唤起了黎朗对父亲生活的第一次主动想象:那天,父亲是否穿上了干净的白衬衫?是否小心翼翼地梳好每一根头发?他在照相馆里坐上木制的相机座椅,定定神,拍下这一张神情肃然的照片。这个日子,在照片中静默地停留,打开了儿子对父亲人生的凝视。
“最后的肖像”拍摄于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某一天,他扶父亲洗澡,黎朗搀扶起父亲,触碰到他的身体,他形容那一刻“身体有一阵战栗”。正是在这之后,他拍下父亲身体的两张特写。照片中,是父亲老去的肌肤、皱纹和伤口。与这些照片一起被展示的,还有父亲的帽子、手表、抚恤金、手环等物件的摄影书写创作,每一件都切实地承载着父亲生命的历程。“我在用我的时间去消耗,来构筑他曾经生活过的时间。”
尤为令人的动容的是一组双频录像作品,记录了黎朗在画廊的一面高墙上再次现场书写父亲在世的三万多个日期,又用刻刀把这些日期一天天地刮掉,最终只留下有三万余个刻痕的斑驳墙面,父亲生活过的每一个日子归于墙脚的尘土,整个行为耗时40天。
三、关系中的人:重塑与承担
在分享会上,黎朗讲述了这组作品的创作动因与情感历程。他提到,自己多年来习惯将镜头对准外部世界,但在父亲离世之后,摄影的技法突然变得无所依附,“技巧也只是技巧”,无论如何也无法准确地传达出情感与追忆。直到他通过书写的方式展开对父亲一生的想象,才慢慢靠近父亲。这是一次父与子的再联结。
分享中,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指出,“家”不仅是空间,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归属,是一个人敬畏、感恩、羞耻、爱与亏欠之情的发源地,是每个人的生之所来和最终归属。“三万多天的呈现,带出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情感,”李桦说,“正是在这无法言说之中,我们试图回溯情感的归处,在不断变动的时代中,寻找心灵安顿的家园。”
在中国文化的理解中,人是关系中的存在。心理健康不仅是问题的识别与对症处理,更关乎对本然情感的感知、对关系的塑造,对生命的理解与主动承担。在大学阶段重塑对家庭的理解,从走出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会承担中,完成人格的进一步成长,正是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长期以来所强调的心理育人导向。
结语:有温度的展览,有温度的康乐园
康乐园这片丰饶的精神沃土,因承载着学子修习身心健康之道、成就精神教养的历程,而始终蕴含温度。“生命刻度”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场关于关系与生命的邀请——邀请我们去凝视亲情的轨迹、回望日常中的情感流动,在不断变动的生活中,珍视每一个被情感触动的时刻,学习在关系中安顿身心,走向和谐完整的生命。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7月中旬,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
通讯员:李淑怡
初审:王书素 李淑怡
审核:李宝山 黄成
审核发布:张广东 李桦